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李修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 正文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

时间:2025-11-02 13:45:22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李修

核心提示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engeli)(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光明日報(晉浩天、張蕾):首都師範大學任東教授研究團隊11日在《自然·通訊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光明日報(晉浩天、張蕾):首都師範大學任東教授研究團隊11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分析1000餘塊包裹在琥珀中的羽毛標本,找到已知最早的取食恐龍羽毛的一類外寄生昆蟲,通過深入分析其結構特征,提出昆蟲取食羽毛行為至少起源於白堊紀的中期(距今0.99億年前),填補了食毛類昆蟲早期起源和演化空白,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報道的最古老食毛類昆蟲。
據介紹,專性的外寄生性昆蟲生活在寄主(脊椎動物)表皮上,以取食宿主的血液或者皮膚衍生物為生。現生的外寄生性昆蟲主要分布於兩大類昆蟲:跳蚤和虱子。該論文第一作者、首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太平等人曾對跳蚤早期起源做過深入研究,表明吸血的蚤類昆蟲起源於侏羅紀中期,最早的宿主可能是有羽恐龍或者翼龍。之後在白堊紀早期,隨著哺乳動物的繁盛,跳蚤開始選擇哺乳動物作為宿主。而虱子寄生在毛發中,以毛發和皮屑為生,使得宿主奇癢無比,不僅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困擾,而且對家養寵物、喂養牲畜都造成很大的危害。然而有關食毛類昆蟲的起源時間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找不到相關的化石證據。
高太平等人在1000餘塊包裹羽毛的琥珀標本中發現其中的兩塊琥珀(距今0.99億年),有9隻體型小於0.2mm的昆蟲附著在羽毛周邊,而其中幾隻利用足和觸角緊緊抓在羽毛上。高太平介紹,基於這些昆蟲獨特的外形特征,他們建立了一個新的昆蟲類群——中生食毛蟲科。中生食毛蟲有著頭、胸、腹近於等寬的身體,咀嚼式口器,小眼睛,短短的觸角頂端有著三根長刺,足短小,足上具一隻小爪、兩根長刺,這些都是協助其抓住宿主的結構。琥珀中羽毛的羽小枝出現斷裂,在羽枝間靠近羽莖的位置形成破碎的空洞,顯示其是中生食毛蟲幼蟲咬食之後的結果。深入分析兩種羽毛的差異,發現這些羽毛來自不同恐龍,說明中生食毛蟲對宿主的專一性並不強。這項研究成果表明,食毛類寄生昆蟲伴隨著有羽恐龍和鳥類繁盛出現,白堊紀中期的中生食毛蟲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首師大交叉科學研究院和生命科學學院為論文的第一單位,高太平為論文的第一作者,任東和高太平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報道:首都師範大學等發現昆蟲也愛吃恐龍羽毛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報(唐鳳):近日,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有一種與現代虱類似的昆蟲。這種新發現的昆蟲物種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它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約1億年曆史的琥珀中。12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
由於中生代化石記錄(2.5億年前~6500萬年前)存在空白,研究人員對昆蟲取食羽毛行為的起源和演化一直不十分了解。此前,侏羅世(2.01億年前~1.45億年前)和白堊世(1.45億年前~6600萬年前)均發現過以血液為食的昆蟲。雖然帶羽毛的恐龍在此期間很常見,但以恐龍羽毛為食的昆蟲之前從未有過報道。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任東團隊、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史密森學會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史宗岡團隊及合作者,分析了來自緬甸北部的兩塊琥珀中與兩根恐龍羽毛一同保存下來的10個昆蟲若蟲。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無翅昆蟲有著類似於現代虱的軀體模式,尤其是它們還有很強壯的咀嚼式口器。
他們發現,其中一根羽毛存在受損痕跡,顯然被咀嚼過,且受損痕跡與寄生了虱的現代鳥類羽毛很像。這一新發現表明,吃羽毛的寄生蟲在中白堊世期間或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與鳥類和帶羽毛恐龍的多樣性分化約處於同一時期。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3516-4
相關報道: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 以恐龍羽毛為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1日公開的一項研究,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新發現一種吃恐龍羽毛的昆蟲。這是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的一種與現代虱類似的昆蟲,該物種被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其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有著約1億年曆史的琥珀中。
由於中生代化石記錄(2.5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存在空白,研究人員對昆蟲取食羽毛行為的起源和演化一直不甚了解。此前,侏羅世(2.01億年前至1.45億年前)和白堊世(1.45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均發現過以血液為食的昆蟲。雖然帶羽毛的恐龍在此期間很常見,但以恐龍羽毛為食的昆蟲之前從未有過報道。
中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以及美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此次分析了來自緬甸北部克欽地區的兩塊有著約1億年曆史的琥珀中與兩根恐龍羽毛一同保存下來的10個昆蟲若蟲。
這些無翅昆蟲有著類似於現代虱的軀體模式,尤其是它們還有很強壯的咀嚼式口器。其中一根羽毛存在受損痕跡,顯然被咀嚼過,且受損痕跡與寄生了虱的現代鳥類羽毛很像。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新發現表明,吃羽毛的寄生蟲在中白堊世期間或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與鳥類和帶羽毛恐龍的多樣性分化約處於同一時期。
相關報道:中美科學家首次在恐龍羽毛化石中發現“虱子”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環球時報:英國《衛報》12月10日報道,《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發現,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有一種與現代虱類似的昆蟲。這讓羽毛寄生蟲出現的時間提前了約5500萬年。
這項研究由中國首都師範大學任東,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史宗岡,首都師範大學高太平和同事們共同完成。他們分析了兩塊約9900萬年前緬甸北部克欽地區的琥珀化石,化石中保存著兩根恐龍羽毛和10種類似虱子的小昆蟲,其中一根羽毛甚至有被啃咬的跡象。
研究人員稱,琥珀裏的昆蟲似乎一直在以恐龍羽毛為食,其中一塊琥珀化石中的羽毛上有4隻昆蟲,羽毛旁邊還有5隻,其中一隻呈“用腿緊緊倒鉤住羽毛”的姿勢。羽毛有損壞的跡象,羽毛上有洞,這與昆蟲對其的咀嚼一致。兩根羽毛分別為12.7毫米和13.6毫米長,可能來自兩種恐龍。
研究人員介紹,這些昆蟲屬於一個此前不為人知的物種,叫做Mesophthirus engeli。化石中的昆蟲還處在發育不成熟的若蟲階段,有微小的身體,長度為0.14毫米到0.23毫米,沒有翅膀,有很強壯的咀嚼式口器,至少有四顆牙齒,觸角短而結實。研究人員估計,這些昆蟲在成蟲階段的體長約為0.5毫米。
早前研究已證明,許多非鳥類恐龍和早期鳥類都有羽毛,但以羽毛為食的昆蟲此前還未被發現過。史宗岡稱,他們的研究是“關於以羽毛為食的虱子或虱子類昆蟲的最早記錄,將是有羽毛的恐龍受到寄生蟲折磨的最早證據。”
相關報道: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吸恐龍血的史前虱子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俄羅斯衛星網:根據《自然通訊》期刊報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未知的寄生昆蟲,這種昆蟲生活在大約1億年以前,以吸食恐龍血為生。這些昆蟲的屍體保存在琥珀中。
科學家在緬甸北部克欽邦找到這一不同尋常的發現。通過研究10隻寄生蟲幼蟲,科研人員稱它們與現代的虱子相似。
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科研人員小組稱,甲蟲身上受損的羽毛和鋒利的牙齒表明它們緊貼著羽毛恐龍的皮膚。幾根羽毛和昆蟲一起被樹脂包裹。這種以血液為食的生物生活在侏羅紀時期(距今2.01億年)和白堊紀時期(距今1.45億至6600萬年)。所有昆蟲都“捕獵”羽毛恐龍,說明這種寄生蟲可能與“受害恐龍”同時進化。
科幻小說中曾經寫過根據保存在昆蟲體內的血液DNA來複活恐龍的項目。但研究的作者指出,實際上這是不可行的,因為分子在幾千萬年間已經被完全破壞。
但是,這一發現對科學仍然很重要,因為這揭示了吸血寄生蟲的進化。很顯然,鳥類物種出現在之後的白堊紀中期。